最新发布
文学艺术学院
2025-11-01
10
一针一线织就民族记忆,一丝一缕传承文化根脉。2025年10月27日,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年“新疆刺绣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在南山校区举行开班仪式。来自全疆各地多民族的30位刺绣传承人、手工艺从业者齐聚一堂,与校领导、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代表,以及行业专家、文化馆及企业代表、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非遗传承盛事。开班仪式由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史诗研究所所长马睿博士主持。

石河子大学2025新疆刺绣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开班典礼
校领导致辞:聚焦融合创新,推动非遗从“指尖技艺”走向“指尖经济”

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牛新民致辞
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牛新民同志代表校党委向远道而来的学员致以热烈欢迎,并向支持研培的各级部门、组织单位及筹备团队表达感谢。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石河子大学自2016年起,便以文学艺术学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依托,累计举办刺绣、枝条编织、《玛纳斯》史诗说唱等9个非遗研培项目,开展17期培训覆盖660余名学员,逐步形成“科研引领、实践赋能”的特色传承模式。
“本次研培班以‘融合创新’为核心——既要守住刺绣技艺的‘根’与‘魂’,更要接上时代发展的‘脉’与‘势’。”牛新民明确,课程设计紧扣“文化润疆”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理论+实践+实战”三维体系,助力学员实现技艺升级与思维破局,最终推动新疆刺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为边疆非遗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专家发言:围绕治疆方略,构建“全链条”研培机制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杨超副教授发言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杨超副教授介绍,本次研培班从筹备阶段即紧紧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要求,立足新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与兵团“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使命担当。在为期30天的培训中,研培班将以“非遗传承+融合创新+市场转化”为主线,构建“理论+实践+实战”三维课程结构,设置“文化筑基、技艺互鉴”等五大教学模块,并联合高校、非遗工坊、政府与企业,着力解决刺绣行业存在的“技艺分散、标准缺失、品牌影响力弱”等现实问题。
文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书记李钦曾教授重点阐述了“学科与非遗双向赋能”的理念。他介绍,过去五年中,该系近三分之二的科研项目聚焦于非遗领域,非遗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目前,该系已组建专门团队,带领33名本硕学生成立跨年级设计小组,围绕刺绣产业化难点开展文创产品研发。同时,该系还组织15组学生开展传承人“口述史”采集,运用“镜头+美术”方式记录多民族协作场景,推动学科资源深度服务非遗传承实践。
学员代表发声:以刺绣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员代表热娜古丽·素批发言
“新疆刺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瑰宝——汉族的细腻、维吾尔族的绚丽、柯尔克孜族的豪迈,早已绣在同一幅锦绣之中。”学员代表热娜古丽·素批在发言中动情地说。她代表全体学员郑重承诺,将把研修所学带回基层,带动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推动新疆刺绣走出边疆、走向更广阔市场,以“针线之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研培特色:实地研学与全链条赋能相结合,应对行业挑战
据悉,本次研培班除邀请自治区内外工艺美术大师、文旅行业专家参与授课外,还专门设置“实地研学+实战转化”教学环节。学员将赴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开展市场调研,并在新疆非遗体验馆感受多民族工艺交融的魅力。研培班依托“人才培育—技艺创新—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就业增收”全链条赋能机制,既促进学员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刺绣作品,也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技艺转化难、产品缺品牌”等行业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
作为石河子大学持续服务边疆文化建设的又一举措,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2016年至今已累计举办17期非遗研培项目。未来,30位学员将带着所学技艺与创新思路返回各地,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让千年刺绣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继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石大篇章”。
开班仪式结束后,研培班全体教师、学员与文化馆、企业代表共同参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新疆刺绣产业生态构建”专题研讨会,为后续培训与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全体人员在文学艺术学院楼前留影
文/谢璐同、李玉婧、马睿
图/王党飞
二审/吴新锋
终审/嵇美云
2025-11-01
文学艺术学院
10
一针一线织就民族记忆,一丝一缕传承文化根脉。2025年10月27日,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年“新疆刺绣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在南山校区举行开班仪式。来自全疆各地多民族的30位刺绣传承人、手工艺从业者齐聚一堂,与校领导、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代表,以及行业专家、文化馆及企业代表、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非遗传承盛事。开班仪式由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史诗研究所所长马睿博士主持。

石河子大学2025新疆刺绣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开班典礼
校领导致辞:聚焦融合创新,推动非遗从“指尖技艺”走向“指尖经济”

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牛新民致辞
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牛新民同志代表校党委向远道而来的学员致以热烈欢迎,并向支持研培的各级部门、组织单位及筹备团队表达感谢。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石河子大学自2016年起,便以文学艺术学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依托,累计举办刺绣、枝条编织、《玛纳斯》史诗说唱等9个非遗研培项目,开展17期培训覆盖660余名学员,逐步形成“科研引领、实践赋能”的特色传承模式。
“本次研培班以‘融合创新’为核心——既要守住刺绣技艺的‘根’与‘魂’,更要接上时代发展的‘脉’与‘势’。”牛新民明确,课程设计紧扣“文化润疆”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理论+实践+实战”三维体系,助力学员实现技艺升级与思维破局,最终推动新疆刺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为边疆非遗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专家发言:围绕治疆方略,构建“全链条”研培机制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杨超副教授发言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杨超副教授介绍,本次研培班从筹备阶段即紧紧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要求,立足新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与兵团“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使命担当。在为期30天的培训中,研培班将以“非遗传承+融合创新+市场转化”为主线,构建“理论+实践+实战”三维课程结构,设置“文化筑基、技艺互鉴”等五大教学模块,并联合高校、非遗工坊、政府与企业,着力解决刺绣行业存在的“技艺分散、标准缺失、品牌影响力弱”等现实问题。
文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书记李钦曾教授重点阐述了“学科与非遗双向赋能”的理念。他介绍,过去五年中,该系近三分之二的科研项目聚焦于非遗领域,非遗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目前,该系已组建专门团队,带领33名本硕学生成立跨年级设计小组,围绕刺绣产业化难点开展文创产品研发。同时,该系还组织15组学生开展传承人“口述史”采集,运用“镜头+美术”方式记录多民族协作场景,推动学科资源深度服务非遗传承实践。
学员代表发声:以刺绣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员代表热娜古丽·素批发言
“新疆刺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瑰宝——汉族的细腻、维吾尔族的绚丽、柯尔克孜族的豪迈,早已绣在同一幅锦绣之中。”学员代表热娜古丽·素批在发言中动情地说。她代表全体学员郑重承诺,将把研修所学带回基层,带动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推动新疆刺绣走出边疆、走向更广阔市场,以“针线之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研培特色:实地研学与全链条赋能相结合,应对行业挑战
据悉,本次研培班除邀请自治区内外工艺美术大师、文旅行业专家参与授课外,还专门设置“实地研学+实战转化”教学环节。学员将赴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开展市场调研,并在新疆非遗体验馆感受多民族工艺交融的魅力。研培班依托“人才培育—技艺创新—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就业增收”全链条赋能机制,既促进学员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刺绣作品,也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技艺转化难、产品缺品牌”等行业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
作为石河子大学持续服务边疆文化建设的又一举措,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2016年至今已累计举办17期非遗研培项目。未来,30位学员将带着所学技艺与创新思路返回各地,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让千年刺绣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继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石大篇章”。
开班仪式结束后,研培班全体教师、学员与文化馆、企业代表共同参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新疆刺绣产业生态构建”专题研讨会,为后续培训与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全体人员在文学艺术学院楼前留影
文/谢璐同、李玉婧、马睿
图/王党飞
二审/吴新锋
终审/嵇美云



